這篇文章讓我很有感觸
第一、原來我是中低收入戶
第二、原來我夢想中的生活,「只不過」是中產階級的生活樣貌,卻感覺好遙遠
第三、面對未來,我很茫然。
--------------------------------------------------------------------------------------------------------------------------------------------
《30雜誌》撰文=林孟儀

你,是中產階級嗎?
如果你年薪在90萬元以上,有房有車,而且住在市區50坪以上有裝潢的房子,車子也有停車位,常吃200元以上的外食,每月逛百貨公司添購行頭,衣櫃裡總有幾件名牌,喜愛閱讀財經雜誌,供得起孩子保母費、幼稚園和才藝班學費,再忙每年也要出國旅遊一趟,最後每個月至少都還能剩下收入三成以上的閒錢,可做為儲蓄或投資理財之用……
以上的形容,若差不多就是你過的生活,那恭喜了,你就是台灣30世代眼裡的中產階級人士!

描繪中產輪廓,30世代想法雷同
有別於政府以家戶統計為單位,為了描繪台灣中產階級的輪廓,9月底,《30雜誌》和104人力銀行合作進行了一項「中產階級大調查」,3天內,鎖定2539歲受訪者,共回收了4069份有效問卷,得出了30世代對於台灣中產階級在食衣住行育樂和理財等生活型貌上的想像,製作出這份「中產階級檢測表」。
怎樣才算中產階級?其實,社會學、經濟學上,甚至各國對「中產階級」的認定,都沒有統一標準;若以最直接、量化的所得來看,政府普遍將家戶所得五等分,中間的第二、三、四等分,即被視為為中產家庭。而以社會感知來看,在美國,一般中等收入的民眾,就被視為中產階級。在日本,年薪300萬日圓以上(約合新台幣90萬元)才算。中國看待中產階級的標準較高,偏向「新富」,有調查便認定個人月薪得在1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5萬元)才行。
「中產階級大調查」發現,67%的受訪者年收入(含紅利、年終獎金等)在50萬元以下、平均月薪不到4萬元;卻有81%的受訪者認為,中產階級年收入應在60120萬元以上,取中數即年薪應在110萬、平均月薪要在9萬元以上,才算中產階級!受訪者中僅有6%符合這樣的所得標準。
不論你認不認同這些所得標準與生活型貌,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王永慈審視調查結果指出,30世代對於中產階級的想像共識度很高,這些突出的選項往往得到五成以上的受訪者認同。
在生活型態的描繪上,研究台灣中產階級多年的前國策顧問、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蕭新煌教授點出,「可見大家認為,middle class(中產階級)也要有class(品味)!區隔不只是錢,還要懂得花錢,懂得怎麼生活!」
但,台灣還有多少像這樣的中產階級?近兩年媒體渲染的「M型社會」「下流社會」若真的存在,30世代晉身中產階級的機會又有多大?

工作機會減少 階級流動速度趨緩
8月中,經建會委由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王永慈進行「我國所得分配變動及因應對策之研究」,有媒體擅自解釋結果,聳動指出,台灣有82萬戶中產階級消失了!
接著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台北市個人月收入不到5萬元,就屬於50%的後段班。而近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甚至向政府疾呼:對年薪「300萬元」以下的「中低收入戶」,應該減稅!
31
歲的新竹積聚科技公關俞明瑤提到,這些接二連三的新聞,讓辦公室同事議論紛紛,人人稱羨的竹科新貴,在股票分紅費用化之後,恐怕還真搆不上「中產階級」的邊!
40
歲的奧圖碼科技公司協理施彥名研判,北部物價高,房價更是高不可攀,「北部中產階級消失的速度,可能比南極的冰山溶化還快!」

台灣中下階層,向上流動變慢
種種駭人的所得指標,「新貧」「近貧」「下流」的標籤,讓社會瀰漫著人心惶惶的氣氛。這波全球金融海嘯雪上加霜,失業浪潮也席捲而來,中產階級害怕往下沉淪,30世代也擔心自己原地踏步,離中產階級的目標更遙遠了。
「中產階級大調查」發現,55%的受訪者自認屬於「中下階層」,僅有17%的人自認是「中間階層」。
蕭新煌指出,前者即「邊際中產階級(lower middle class)」,後者是「核心中產階級(mainstream middle class)」,共占72%。
「可見台灣的中產階級還在,比例還很扎實。台灣的貧富差距是變大了,但M型社會根本不存在,只是階級向上流動的速度變慢了;尤其是以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為主的邊際中產階級,要往上成為核心中產,塞車了!」他強調。
蕭新煌指出,台灣像經濟發展成熟的歐美社會一樣,開始出現階級流動「結晶化」,即階級世襲—— 二代之間處於同一個階級的現象。

產業外移,經濟帶不動薪資成長
城邦集團麥浩斯整合行銷部協理林孟葦,住在信義計畫區的高級公寓,開賓士車,大學時就用「大來卡」;她坦言,這些都是媽媽乘著台灣經濟起飛,做貿易白手起家的成果。堅持在職場上為自己追求另一片天的林孟葦觀察,「過去是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果;現在的年輕人,要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解釋,全球化加上台灣產業外移,帶走了工作機會;台灣高等教育又太過普及,僧多粥少的結果,使得台灣中產階級雖然還在,卻對未來悲觀,強烈感受到經濟地位弱化的被剝奪感。
「尤其產業外移,台商賺的錢算在台灣的GDP上,但工作機會卻不在民眾身上。因為這些錢還留在海外繼續投資,提供當地就業機會,得台灣民眾感受不到經濟成長所帶動的薪資成長!」林向愷點出,這正是GDP跟個人薪資成長之間的落差。
王永慈觀察到,台灣高等教育跟勞動市場沒銜接,加上知識經濟時代,薪資差距本來就會拉大,「以前只要念大學就會有好的收入,努力就會有好的回饋,現在不是了,造成年輕人對社會公平的期待幻滅。」

外商行政職缺,恐被中印菲取代
擔任金融業外商高階主管的史黛西,今年39歲,年薪300萬,有房有車,經常出國旅遊,是典型的中產單身女子。她回想1991年大學剛畢業時的起薪約25,沒想到18年後,現在大學生的起薪還是如此,甚至不增反減!
長年在外商公司服務的史黛西還提出另一個警訊,「外商開始撤退台灣,未來年輕人到外商領高薪的機會只會更少!」以她所帶領的財務部而言,總公司已經明令,最晚到明年6月,20個人力將砍掉一半!職缺移到菲律賓、印度等地的後勤中心(central service center)。
在可預見的未來,外商的行政、後勤人力,將被中印、菲律賓等地人才取代,「因為成本,因為外語能力,將來台灣年輕人,甚至還比不過菲律賓人!」史黛西不可置信地說。

手握5把金鑰匙 不景氣仍可竄升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大調查」發現,六成二的人表示,目前收入維持個人或家庭的基本生活開銷「有點困難」;更有逾六成受訪者預期一年內「可能」或「非常可能」有失業危機;薪水沒漲就罷了,飯碗還可能不保!
在竹科半導體大廠擔任中階主管的小強便嘆口氣說,8年前他的年薪含配股約180萬,薪水沒動,多配的股票也因景氣不好、股價狂跌,所以年薪未見成長。「雖然我努力工作,但加薪和升遷速度,完全趕不上股票跌的速度!」薪水超過調查的中產階級門檻,卻不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的小強搖頭說。
蕭新煌點出,個人感受和實際情況有落差。確實,在「中產階級大調查」裡,雖有26%受訪者三年來薪水沒有變化;但有41%的人表示薪水增加,32%的人薪水減少者,增薪和減薪幅度達一成的受訪者,分別有11%,非常兩極。
可見雖然環境不景氣,階級流動變慢,但還是有不少人所得向上成長,30世代雖對現狀悲觀,但展望未來,卻相當務實樂觀,受訪者都看好自己在未來五年,階級可望向上流動!

不景氣像淘汰賽,存活就能出頭
當進入贏者圈的門變窄,既然未來不可測,政府更不可靠,如果又沒有一個好爸爸,如何突破階級流動的死水,擠進贏者圈?
「中產階級大調查」發現,受訪者不怪大環境不景氣,也不怨懟政府,卻懂得反求諸己,認為晉身中產階級的5把金鑰匙分別是:積極學習增進競爭力、抓住大環境變化趨勢中的機會、經營人脈關係、聰明理財、養成正面積極的人生觀。
這不是一個「有夢最美」的浪漫時代,更是一個自求多福、自我投資的年代;你掌握的金鑰匙愈多,向上流動的機會愈大。
今年28歲的徐士懷,政大國貿研究所畢業後,進入富邦金控成為儲備幹部,表現優異,目前擔任企業金融部門的襄理,年薪還不到百萬。
在徐士懷的觀念裡,生活不要豪奢,但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隨心所欲消費,對金錢沒有後顧之憂,就是中產階級的生活。尤其,買房子是中產階級經濟能力獨立自主的象徵。「這代表你全盤掌握自己的生活,至少不用看房東臉色搬家。」他提到同學在台南工作,已經買了六百多萬的房子,但在台北,現在的年輕人恐怕連兩成自備款都籌不出來!
但單身、還跟父母同住的徐士懷自嘲,「我現在不是中產階級,我比較像是穿著西裝的乞丐!」比起從汽車公司主管職退休的父親,在31歲時就買房,「我要在30歲成家有困難,因為買房子是最難的關卡,我估計要到35歲才可能晉身中產階級。」
徐士懷曾虛心向公司多位主管請教升遷之道,發現主管都是針對專業領域,自掏腰包進修外部金融專業課程,自我充實。因此他除了認真上班,有需要時主動假日加班,也開始投資自己,三不五時就報名英語、金融進修課程,平均每個月都要花近5000元進修費用。藉由上課,徐士懷也認識了許多同為白領專業的朋友,累積了不少各行各業的人脈。
在理財方面,徐士懷的基金投資因為金融海嘯縮水兩到三成,但還有存款近100萬,他決定將投資標的轉移到目前適合低點進場的不動產上,準備物色自己的第一棟房子。「領人家薪水的,若不理財,一輩子都不用想變成中產階級!因為薪水的漲幅,不可能多過買房子、養小孩的支出,年紀愈大,支出愈多。」他強調。
儘管金融業正落谷底,人人自危,徐士懷仍打算深耕金融專業,相信產業景氣總是會循環的,「這是一場淘汰賽,今年、明年能活下來,還能往上爬的話,那就很有出頭的機會。」

好年代壞年代,成功原則不變
今年30歲的安泰人壽區經理陳怡賓、蔣婷薇夫婦,就是穩抓5把金鑰匙的新中產階級,非常符合調查裡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
2000
年政大風險管理系畢業後,陳怡賓由專業所學判斷,鮮少大學生投入的台灣壽險業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毅然決然投身安泰,從業務員做起。
當老業務員相約喝咖啡、聊是非,陳怡賓卻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每天平均撥出150通電話,打完政大學弟妹的畢業通訊錄;讓他滾出500個客戶,4年內晉升為區經理,坐擁500萬年薪!
為了抗衡未來的不確定風險,為退休生活做準備,陳怡賓堅持收入減去固定金額的存款後,剩下的才做為當月支出,因此在保險淡季,每月也強迫自己至少存下15萬元。
43
歲的智邦品牌管理中心主管陳富宏,外表草根味十足;回想大學畢業後,被本土製造商派去美國做倉管,他不氣餒,還利用工作之餘準備托福,考上MBA;當時為了讀好英文,連餐廳菜單都帶回家猛背!回國進智邦工作後,曾在台灣南部及赴新加坡為智邦「拓荒」;即便是「冷衙門」,他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為公司打下一片市場。
現在陳富宏年薪約300萬,經歷過台灣科技業股票分紅高峰,他曾幾天內賣掉公司配股,瞬間獲利3倍。「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35歲以下的年輕人,都享受不到了。但是拚,你還是有機會,千萬不要挑工作!」他建議。

訓練心理素質,培養抗風險能力
王永慈指出,勞動市場變化劇烈,單身的家庭結構也多,支持網絡較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life course)變化又很大;未來30世代面臨的人生風險,愈將來愈複雜;個人在專業之外,應該累積對抗各種風險的彈性與能力,如情緒穩定的能力、克服困難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等。
104
人力銀行總監邱文仁認為,30世代要成為中產階級,需要資訊力、執行力及影響力;資訊豐富才能抓住時機,做出成果才有成就及報酬,能影響愈多人收入自然愈高!這些都是得靠自己培養、時時累積的競爭力。忙碌如邱文仁,每週末都還特別進修4小時英語課程!
階級流動塞車是事實,但是,為自己打造力爭上游的金鑰匙,卻是30世代不能逃避的課題。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其實只要和上一代一樣努力就可以出頭。重點是,你是不是真的那麼努力?還是都在閒混?」陳怡賓義正辭嚴地反問。
「不管環境怎麼變,基本的要求、成功的原則,這些價值總是不變。而且現在是比誰更努力,比誰做得更確實的時代。」史黛西堅信,優秀又肯努力的人,在什麼環境下都很容易出類拔萃,存活得很好。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想要往上流動,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不禁提醒30世代,必須要有心理準備,「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你,手中抓住了幾把晉身中產階級的金鑰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y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