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的女性領導典範           文/陳家玲

  她們的故事不但鼓舞了其它女性,同時,也一再的向世人證明,女人可以承擔更大的責任,也更值得信賴。

  過去,女性僅能在某些領域中追求理想實現、貢獻自我,現在,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許多傑出的女性憑藉著專業與能力,在男人主導的政治領域中嶄露頭角、出人頭地。其中,被世人熟知的包括:美國第一夫人艾蓮娜(Eleanor Roosevelt)、智利總統巴綺蕾(Michelle Bachelet)、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及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 Condi Rice)、紐西蘭總理克拉克(Helen Clark)、芬蘭總統哈洛能(Tarja Halonen)等。她們的故事不但鼓舞了其它女性,同時,也一再的向世人證明,女人可以承擔更大的責任,也更值得信賴。

艾蓮娜‧羅斯福

  許多歷史資料證明,推行新政並領導美國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羅斯福總統病危的最後一年生命中,實際上正是第一夫人艾蓮娜‧羅斯福協助美國政府從戰時體制走向和平。

  正如她的名言:「女人就像一個茶袋,直到她泡在熱水裡,你根本不知道她有多強。」這位美國第一夫人不但不在總統的陰影下討生活,自己走出一條路,制定自己的政治與社會議程,協助丈夫推動「新政」,照顧貧窮和勞工,提高女性權益。她開了歷屆第一夫人的先例,以白宮女主人身分召開記者會,這個會議僅限女記者參加,藉此激勵媒體聘用女性,成為歷史上唯一有例外性記者會的第一夫人,更是歷史上第一個第一夫人專欄作家。

  艾蓮娜是位隨時會出現在人民左右的第一夫人,當時有一則政論漫畫「馬克迪克與公爵」出現以下的對話「公爵先生,把你的襪子拉好,領帶打直,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要撞見羅斯福夫人哪!」,可見她勤走基層的印象如此深植民心。她往往拒絕搭乘白宮專用的大轎車,不肯接受軍警或密探的保護。相反的,她喜歡自己步行。美國人真是「棒」,她說:「走在他們中間簡直想像不到什麼叫害怕,我向來如此,以後也不例外。」百姓們感受到她的關愛,她們信任夫人,更高興見到她。

  於經濟恐慌時期,艾蓮娜遍訪全國,親自探知百姓如何度日。她走訪各地的貧民窟,督察振興經濟的聯邦專案。美國人民隨處可見到總統夫人—在堪薩斯州平原的玉米田裡,在高高的田納西河霸上空的吊車廂中,或跟俄亥俄州的礦工深入地面下污穢的礦坑底。在每天馬不停蹄的行程中,她也替報章雜誌寫文章。

  她滿腔熱血,衷心幫助普通百姓改善生活,斥責血汗工廠榨取勞力,下令停止雇用童工,督促調高教師薪資,譴責鄙視或歧視黑人的行為,她自己選擇進入最無助的地區,給予鼓舞,並承諾進一步行動。她的想法震撼人心,也得罪了不少人,致使她的措辭甚至穿著皆遭到批評。不過,大部分美國人民都支持她,也因她無窮盡的精力和善意而受到鼓舞。

  根據艾蓮娜的自傳,她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夠獨當一面,曾經她也過著名門婦女的生活,生活中充滿了社交茶會與晚宴,後來生命中發生了重大挫折,痛苦中反而促使她不斷的自我覺醒與成長,例如:1916年的婚變,丈夫的外遇曾經讓艾蓮娜覺得無能又無助,她提議離婚,經過彼此的協議,決定繼續生活在一起,不過,事實上的婚姻生活已經結束,轉化為政治上和生活上、工作上的伙伴。婚變使她第一次真正面對自己、自己的環境、自己的世界,她對一位年輕的朋友描述當時的自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真正的自我,屆時,我們將做出真正的、負責任的決定。做此決定主要是為了你自己,因為你絕不可能替別人過日子……你所發揮的影響力全然出於自己的生活,而你所成就的也終將是你自己。」在婚變的第三年,又是艾蓮娜人生的一大挑戰與轉捩點,羅斯福這時罹患「小兒麻痺症」,面對這樣的打擊,艾蓮娜鼓勵丈夫重返他最愛的政壇,為了協助丈夫,她變成丈夫的對外代表和連絡人,行走國內外,她形容自己「真的站起來了」,而紐約時報的評論,也證明「她已經成為一位非常聰明能幹的政治家」。

  艾蓮娜一生都在為女性、青年、黑人工作,為解決貧窮、促進和平而努力。在大眾都謹守隔離黑白種族的時代裡,艾蓮娜毅然反對種族歧視和隔離。她在白宮款待農場黑人勞工,也到他們的油紙小屋拜訪。1939年,在阿拉巴馬伯明罕舉行的民眾大會上,警員請她就坐「白人席」,她則逕自將椅子移到區隔黑人和白人的中間走道上。同一年,著名黑人女歌手瑪利恩‧安德森因種族因素不得於華盛頓的憲政廳獻唱,艾蓮娜則為安德森在林肯紀念館前安排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唱會,這場演唱會約七萬五千人參加。

  艾蓮娜不再回到名門婦女的社交茶會和午宴世界,她加入婦女選民同盟,該組織在為婦女爭取到選舉權後,進而努力改善婦女的工作條件,推動全民參與政治。另外,在艾蓮娜的激勵下,羅斯福打破政府先例,重用婦女,其中最傑出的一位應該是勞工部長柏金絲(Frances Perkins)。

  1934年,艾蓮娜率先為美國青年安排節目,她感受到年輕人苦無良性活動的心情。這項名為全國青年學會的計畫在經濟大恐慌時期為許多年輕人提供野營設施、訓練和工作機會。

  羅斯福總統於第四任期內去世後,艾蓮娜仍繼續為自己的信念而奮鬥。1945年,杜魯門總統任命艾蓮娜為駐聯合國代表,她欣然接受這份工作,因為她決意向世人證明聯合國能保障全人類更大的權益。經過全體一致表決當選人權委員會主席後,她致力於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工作,當時,已65歲的她,身體仍然硬朗有活力,健步如飛,常叫同事自嘆弗如。此外,她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常不自覺地給委員會設計出過度嚴苛的工作表,甚至比她年少的委員都發出了怨言。

  各國代表意見迴異,艾蓮娜必須大費周章,才能使各方同意26條款項中的某些措辭,在堅持兩年多並召開85場會議後,除了少數幾個國家外,大部分會員國一致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在當時,宣言通過的消息,造成舉世震撼,直至今日,此宣言仍然持續影響著各國法律、條約和憲法的制定。

  1962年,艾蓮娜病逝享年78歲。她最令人難忘的是她的堅定信仰:她相信個人的權利直接與國家和世界福祉環境相扣。1958年,她於聯合國發表演說時說道:「全宇宙的權利究竟從何時開始?從小地方,靠近家的地方,這些地方是個人的世界;是你居住的社區;是你就讀的學校或學院;是你工作的辦公室。這樣的地方是每一個人,不分男人、女人或小孩,尋求公理和平等機會之處。除非這些權利在那裡具有意義,否則在任何地方都不具太大的意義。我們若不關切公民的活動,那麼,我們在較大的世界裡所做的努力都是枉然。」

  艾蓮娜竭盡一生,服務人群,杜魯門總統稱呼她為「世界的第一夫人」,雖然艾蓮娜擔任過的公職很少,但是,她的聰明才智和她對某些信念的堅持使得民意及政府政策成形。在人們記憶中,她,一位富正義感的女士,勇敢地消弭不公正,為個人及國際間彼此更深的了解而努力不懈。

海倫‧克拉克

  1999年紐西蘭大選,海倫‧克拉克成為紐西蘭第二個女性總理及第一個在一次選舉中就贏得執政權的女性。前一任女總理,珍妮‧史普莉是在黨內領導權之爭後獲得執政權。克拉克上台執政以來,頭六年的經濟成長率平均達到近4%,這是該國許多年不曾見過的高度經濟成長,同時,失業率僅有3.6%,是所有工業國家最低的。克拉克被廣泛的認為在紐西蘭新選舉制度施行以來,第一位創建穩定政府的領導人。因此,在2005年底大選時,克拉克第三度連任成功,顯示人們對克拉克領導政府實際成績的支持。

  1950年出生的海倫‧克拉克,從小在牧場上長大。大學時主修政治學並以文學碩士的學位畢業,她在1976年獲得大學格蘭特委員會獎學金出國留學,回學後後在奧克蘭大學教政治學,原本她可以專心研究學術,但是,1970年代,一連串與她信念相違的國際衝突爆發:越戰、南非種族隔離政策與南太平洋核彈試射。於是,她參加勞工黨(Labor Party),希望有朝一日實現理念。1980年,她當選為國會議員,一在任就是19年,也是國會在位最久的女性議員,卸任時被暱稱為「國會之母」。

  1984年至1987年,她在擔任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時促使紐西蘭政府主張非核,外交上追求更加獨立的立場。1986年,她因為提倡和平與裁減軍備,更獲得Danish Peace Foundation的和平獎。1987年,她首度被選入內閣,擔任過環保、住宅、勞工、與衛生部長等職位,1989年擔任衛生部長時更倡議菸草管制法案:在工作場合、公共場所禁菸,甚至禁止菸草廣告與菸商贊助活動。

  克拉克曾自述:「我是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如果只是務實卻沒有願景,是不好的;可是如果有很好的願景,但卻沒有務實的想法,也無法成事。」對於紐西蘭未來的發展,她說:「必須找到高價值的利基,我們不想成為不值錢、工資低廉與環境惡劣的國家,而要成為最優秀、最具環保意識與最繁榮的國家。」

  克拉克喜歡聽音樂、歌劇、熱愛藝術,她把對紐西蘭文化的使命感列入重要的施政目標,因為她想要推廣紐西蘭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有自己的文化、遺產與國家精神,她說:「在全球化的時代,你必須非常支持自己的傳統文化,否則在你的兒女的成長過程中,只會看到被強勢國家與文化所支配的電視節目與網路內容。你會因此失去了文化的多樣性,而我認為文化多樣性會讓這個世界成為一個更豐富的地方。」因此,她破紀錄同時兼任總理,與藝術、文化與遺產部長(Minster of Arts. Culture and Heritage)。

  執政9年之後,克拉克除了在國際上推銷紐西蘭、拚經濟之外,內政上的一些強勢社會改革,則被某些政論家評為理想派、實驗性濃厚、「管太多」。比如,餐廳酒吧全面禁菸、狗植入晶片、主張同性戀權利,兩人同居3年的權利等同於實質婚姻的合法權利等,部分議題因為爭議過大,被迫暫緩推動。對於未來執政的願景,克拉克說:「我想要見到紐西蘭成為一個非常成功而有自信的國家。人民以身為紐西蘭人而驕傲,見證紐西蘭在各方面的成就。我希望為紐西蘭建立一個均衡而富庶的生活型態。」

塔里婭‧哈洛能

  2004年12月,芬蘭國家電視台和廣播公司公布一項「最偉大的芬蘭人」民意調查結果。36萬多名受訪者選出一百位「最偉大的芬蘭人」。前10名中9個是歷史人物,只有一位依然健在,也是唯一的女性,她就是芬蘭當今總統哈洛能(Tarja Halonen)。

  哈洛能生長在赫爾辛基的勞工階級家庭,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也是家族中第一個擁有高中學歷的成員。1968年,她畢業於赫爾辛基大學法律系,在獲法學碩士學位之後,她擔任過總理國會秘書、赫爾辛基市議員。1979年起當選國會議員並入閣,歷任社會與健康部部長、北歐合作部部長、司法部長和外交部長。

  2000年3月,哈洛能當選芬蘭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也是芬蘭的第11位總統。2004年,哈洛能的支持度一度飆至西方國家幾乎無法想像的九成四高峰,現在她的支持度仍維持在八成左右。國際透明組織年年評比芬蘭為全球清廉度第一名。

  芬蘭總統一任6年,2006年,哈洛能競選連任成功。充分的高層行政領導經驗和樸實的風格,使她廣受芬蘭人民受戴。在工作上要求嚴格和精確是出了名的,她常說:「如果你要做事,就要把它做好」。而生活中,她又是平易近人,十分貼近老百姓的生活,芬蘭人把她比作鄰家母親,暱稱她為姆米(Moomin)媽咪。(Moomin是芬蘭風格的漫畫,被稱為「河馬家族」)

  為哈洛能寫傳記的記者李緹勒說:「她堅信團結與平等的傳統價值,但也是個人權利的堅強捍衛者。」以同志權益為例,她不畏打破窠臼,堅決捍衛其權益,並因此脫離路德教會。

  哈洛能就任後,由女總理組閣,當時,女性閣員共計9位,佔總數18位閣員的50%,開創芬蘭男女政治平權的新高峰。哈洛能說:「芬蘭男人應該感到驕傲,因為他們勇敢地支持了男女平等。」她說:「我相信,這對芬蘭聲譽來說、對芬蘭的男性和女性來說,都是件好事。」

  成為總統後,除了屈從輿論壓力結婚外,她的個性絲毫沒有改變。對於自我實現的動力來源,她說:「我為我一生奉行的價值觀而奮鬥。」


(作者為公訓中心輔導員)

參考文獻
亞瑟‧史列辛格(1996),〈艾蓮娜‧羅斯福〉,鹿橋文化出版。
狄英、藍麗娟、馬岳玲,〈越洋專訪紐西蘭總理海倫‧克拉克〉,天下雜誌2006年8月2日。
〈單親媽媽到一國之母 芬蘭總統哈洛能拼連任〉,大紀元2006年1月16日。
〈芬蘭總統哈洛寧〉,
引自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25/content_639503.htm

(資料來源:公訓報導125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y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